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发展食用菌产业 纵深农业产业革命」2428万棒!六枝特区发挥“拳头”效应高质量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打印]添加时间:2021-03-0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446
   11月3日,记者从六盘水市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获悉,2020年,六枝特区依托优越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优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在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按照“扶贫效益、产业效益、人才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大原则,目前已完成食用菌种植2428万棒(亩)、鲜菇产量9530.9吨、产值1.31亿元。强化组织领导,狠抓产业布局。制定《六枝特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香菇、平菇、羊肚菌等品种,计划2023年完成食用菌种植5000万棒(亩)。对标发展任务,制定年度种植计划,印发《六枝特区2020年今冬明春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今冬明春计划种植食用菌2600万棒(亩),其中秋冬种植600万棒(亩)。在推进食用菌发展同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围绕月亮河花德河国有林场发展林下食用菌2000亩,其中核心区200亩、扩展区300亩、带动区1500亩。
 
  强化政策扶持,狠抓基地建设。注重用好用活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好食用菌生产用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2017年以来,六枝特区共投入资金6170万元(大连扶贫资金1776万元,财扶资金4394万元),支持企业融资1.25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投入资金400万元用于食用菌菌棒生产补助,支持菇农发展,覆盖全区7个食用菌基地、14个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已在大用、月亮河、牛场、郎岱等15个乡镇建成食用菌基地28个,建成标准化大棚674个,一次性可存放菌棒816万棒,今年以来已投入菌棒625余万棒(含复种),主要栽培香菇、平菇、猴头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竹荪等10余个品种。强化组织方式,狠抓主体培育。注重依托优势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坚持培育一批、扶持一批、壮大一批,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六枝特区累计培育和引进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28家,其中公司10家、专业合作社11家、大户7家,已建成食用菌加工基地3个,主要进行干菇、菌棒、菌丝、菇面条等加工。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年产1800万棒菌棒,鲜菇13500吨,加工食用菌产品4000吨的生产能力;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具备年产100吨菌丝罐头、猴头菇面条和香菇酱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贵州润瑞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年产150万棒菌棒的能力。
 
  强化技术服务,狠抓菇农培训。注重培育壮大食用菌技能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效能,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现场指导+理论学习”的模式,积极开展接种育种、生产管理等技能培训。积极与中国科技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院校联系建立帮扶机制。成立18个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指导组,把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强化利益联结,狠抓扶贫成效。以产业扶贫路径举措为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村级集体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以来共带动贫困人口1100人,带动人均增收2200元。紧抓农民丰收节、东西部帮扶、定点帮扶等契机,认真组织黔货入连,积极组织企业到南京、大连开展展销活动,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电商、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把食用菌销往北京、大连、广州、重庆、成都、贵阳等省内外城市,截至目前,实现订单销售2047吨,销售额达1650万元。
 
  近年来,六枝特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社会资本参与少、产业规模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低、技术力量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下一步,六枝特区将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严格按照市食用菌领导小组安排部署,聚焦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SPV等运营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提高食用菌生产加工能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发挥“拳头”效应,高质量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