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致富伞“。走进夏邑县车站镇食用菌产业园,就像走进了春天。半个小时的专题视频短片,将夏邑食用菌产业促脱贫工作的历程全景展现。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河南省农产品产地......一块块金字牌匾、一个个闪光奖杯,摆满了东墙。无声的奖杯见证着勤劳淳朴的车站人民不畏艰辛,全力以赴,奋战脱贫的光辉历程。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感念党的恩。饮水思源,感恩社会。集省党代表、县人大代表、食用菌产业园董事长、车站镇副镇长、沈庄村党支部书记于一身的张彦军,谈起创业之初,心中依然感恩自己的领路人--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丕七。从负责造纸厂至食用菌产业园董事长,华丽转变之中,期间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破茧“之痛,市场风险损失大,他后悔过;面对亲人朋友的不解,他流泪过;但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坚持着走在扶贫路上,整整十八个年头。“贫困户来领工资的时候,规模逐渐壮大的时候,一个个贫困户领取脱贫光荣证的时候,是我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候。”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和乡亲。坚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不仅是一项扶贫任务,更是一种工作责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县委、县政府为了拓展脱贫途径,巩固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专门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和食用菌办公室,并明确一名副县长负责,综合全县12个乡镇食用菌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因镇施策,决定将食用菌产业园选址在车站镇,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车站镇党委、镇政府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项目选址用地、土地流转、规划设计、招才引智、技术培训、内产外销、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为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车站镇镇长张留宪站在产业园区的观景台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截止目前,该镇食用菌产业园共吸纳贫困户325户1030余人就业,有1793人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据了解,车站镇切实将食用菌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结合实际,提出了“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粮、不与民争时”的口号,并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建棚、统一供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模式,鼓励广大贫困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据测算,每个菇棚均面积为500平方米,季产值10吨,收入达6万余元,扣除成本费用,每个菇棚季均净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产业成功的背后,一个村出列的背后,一个乡脱贫的背后,一个县摘帽的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默默地付出。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努力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恒发挥作用。然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付出就有收获。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商丘电视台先后对夏邑县食用菌产业助脱贫攻坚一事进行过专题报道。作为夏邑县“5+2”产业发展新格局之首的“小蘑菇”产业,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撑起了一把脱贫致富的“大伞”,为全县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车站村庄,道路宽阔、房屋整齐、白墙黛瓦;扶贫车间忙碌、广场舞曲优扬、田间菜棚正忙;村民朴实、干部勤奋、党群齐心;虽是隆冬,却生机勃勃,难掩乡村振兴之迹像。不信,请您看下两个村庄--
村头牌坊好气派
文化广场好漂亮
扶贫车间好繁忙
土特产品好丰富
全村共有食用菌合作社8个,蘑菇出口加工厂3个,菌厂4个,蘑菇收购点13个,水果罐头加工厂1个,蘑菇棚材料板厂1个,粉丝厂1个。村内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交通、水电、路灯、广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健全,农田水利机电井配套......这些都是县委老干部局驻程大庄西村帮扶工作队带来的新气象。
下一站:县人社局驻村帮扶村--王武庙村
王武庙村室
王武庙村是传统酥梨种植基地,现存100多年以上的老梨树就有100余棵、县人社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帮助村民发展酥梨产业,动员和组织村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果树种植能,着力打造王武庙酥梨知名品牌。截止目前,全村已发展酥梨种植面积200余亩,亩均收益达8000余元,带动13户村民脱贫致富。
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县人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强化扶贫车间招商。由于原引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滞销,带贫效果不好。县人社局驻王武庙村第一书记申永利与一食品加工企业对接,于今年8月入驻扶贫车间并正式投产运营,辐射带动全村60余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户27人,仅此一项,可使贫困户月均增收1500至4000元。
夏邑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汇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靠党员干部和群众,靠工作队和村“两委”,以精准识别奠定精准扶贫大局,调动一切力量对贫困户进行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很好地解决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形成了“小蘑菇撑开致富伞、大西瓜圆了致富梦、中国结搭起致富桥、打火机照亮致富路、桂柳鸭唱响致富曲”和“农村电商纺织致富网、智慧农业催开致富花”“5+2”产业扶贫新格局,实现了既“输血”又“造血”的扶贫之路。
短暂的车站镇调访虽然结束了,却给调访组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脱贫攻坚,这一段辉煌的历程,必将走进党的史册。
敢问下一站路在何方?欢迎各位积极参与供稿。我参与,我快乐,参与《夏邑县脱贫攻坚纪实》,我们在这里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