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古浪县:念好“六字诀” 擦亮食用菌产业“金招牌”
 [打印]添加时间:2021-07-09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335
   近年来,古浪县聚焦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把食用菌产业列入全县“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立足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瞄准小产业,做足大文章,在产业技术、规模、效益等方面念好六字诀做法,擦亮全县食用菌产业“金招牌”。
 
  因地制宜谋划产业突出一个“实”字在食用菌种植方面,依托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和沿山区冷凉气候条件,突出“两区+多点”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南部山区食用菌产业带和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食用菌产业集群,带动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食用菌,形成“2+N”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研究确定年度发展计划和三年工作目标,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夯实产业技术支撑力量突出一个“助”字针对全县广大农户食用菌种植经验较少,成立古浪县食用菌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签订《古浪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服务协议书》,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重点实施优良菌株选育实验、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加工和其他技术项目,以科技助力产业兴旺。2021年2月,选育12个羊肚菌菌株,在黄花滩移民区五道沟、古丰镇古丰村试验种植日光温室6座3000平方米,已采摘羊肚菌鲜品2600斤,依据试验记录数据总结提炼沿沙区和沿山区不同气候条件的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确定3株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羊肚菌菌种在下半年进行栽培推广;同时,引进小黑平、姬菇、香菇、白灵菇等优良菌种进行适应性、稳定性栽培试验;利用日光温室种植瓦罐韭黄2座、菌渣养殖蚯蚓2座,探索废旧菌渣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助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突出一个“带”字全县积极落实“招强引大”“内建外引”等措施,大力培育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管两头、带中间”的带动作用,助力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0家,年菌袋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袋,同时,与县外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全年分上半年、下半年两季生产分别安排指导性计划,各乡镇与县内企业、合作社以订单方式落实菌袋生产和畦栽计划,改造利用闲置温室、养殖暖棚、废旧校舍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解决了生产难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让利农户实现互利突出一个“赢”字在发展过程中紧盯“怎么种”问题,鼓励县内菌袋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产能,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生产模式,企业(合作社)负责向种植农户提供菌袋、回收产品服务,农户负责种植管理中间环节,同时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坚持让利农户的原则,由党支部负责牵线搭桥,主动为农户推荐提供优秀企业(合作社)名单,企业(合作社)提供场地和菌袋,贫困农户负责承包经营,产品回购后公司扣除承包费用,农户获取劳务报酬和利润,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实现了互利共赢。
 
  强化培训服务突出一个“学”字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方式强化技术培训,2021年邀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产销协会、天津农学院等单位食用菌行业专家进行到古浪开展培训4次,以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为主培训280人次;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甘肃农业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农科院、河西学院等科研院所食用菌专家先后到县食用菌技术研究院现场指导工作。建立古浪县百名技术人员服务“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工作机制,组建食用菌产业技术专家组和县乡技术服务团队,巡回开展实地技术服务和指导,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振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落实政策奖补突出一个“心”字全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从2018年开始明确食用菌产业奖补环节和标准,县乡两级组织人员开展到户产业认定和核查验收,及时兑付产业奖补资金,提振了各类主体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2018-2020年,累计向发展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落实市、县两级奖补资金1800多万元。2021年,在继续落实贫困户每个菌袋2元、畦栽每平方米15元补助的基础上,对菌袋加工企业、合作社增加了贷款贴息和产品销售补贴奖励政策,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