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生态环境良好,地表水质总体优良等。这是最适于食用菌生长的地方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菌种资源,已发现的主要食药用菌有22科72属268种,全国野生食用菌80%在我省有分布,主要特色品种有红托竹荪、冬荪、松乳菇、香菇、羊肚菌、牛肝菌、鸡枞菌等。
贵州食菌、种菌历史悠久,红托竹荪是举世公认的“山珍之王”和国宴食材。
食用菌是贵州后发崛起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食用菌列入农村产业革命12大重点产业,在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专项资金保障等机制推动下,持续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因地制宜发展野生食用菌,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连续三年规模翻番,去年晋级全国第一梯队。今年以来,贵州努力克服疫情汛情等影响,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关键环节,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种植规模达35亿棒(万亩)、产量111万吨、产值144亿元,总体达到去年全年的生产水平,年底有望突破40亿棒,跻身全国前十。身为后起之秀,“黔菌”正在奋力赶超。食用菌是贵州脱贫致富产业。食用菌是不同于传统种养业的微生物产业、新兴产业,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灵活、种植模式多样、生长周期较短、单位产出较高、生产用工较多,是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
目前,全省有85个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重点县30余个。以“9+3”县区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共种植食用菌8.65亿棒,产量22.75万吨,产值3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9%、42.2%、44.4%,增速高于全省;带动贫困人口8.58万人,人均增收1633元;提供就业岗位13.9万个,其中新增岗位1.1万个,为促进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食用菌是贵州创新发展产业。大力实施菌种、菌材、人才、主体培育和绿色发展“五大工程”,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省上下协力同心、各级各部门密切合作,聚焦年度目标任务,突出抓好资金扶持、技术培训、菌种繁育、技术创新、菌材保障、招商引资、特色保险、“黔菌贷”等措施落实,大力推广液体菌种、层架式栽培、废菌棒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工厂化、大棚、露地以及林下、庭院、车库等种植方式,探索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有效支撑了产业持续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