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县菌种场一角。

工人为菌棒扎孔。
乌蒙新报记者 李梦秋
近年来,水城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茶叶、猕猴桃、食用菌和温氏养猪等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特色产业之一的食用菌产业也被作为水城县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大力推广,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的水城县菌种场,亲身探索了一个个小蘑菇是如何变成致富宝的过程。
一堆堆成山的木屑,工人正在将木屑淋水预湿,前方是一个个养菌棚,棚里,工人们正在将菌棒摆放整齐……“你们看到的那些木屑就是制作菌棒的原材料,要先用水把木屑预湿,然后再加上麦麸、石膏等进行搅拌,15天以后,还要加水进行二次搅拌,再通过传输带进入回旋机里进行分料,工人将初具雏形的菌棒进行人工装袋和扎孔后便运往115度的灭菌柜,12小时的灭菌后,将其运往自动接种室内进行接种,之后再放进养菌棚进行培养,待长出菌丝以后,就配送到各乡镇有食用菌种植大棚的地方进行种植。”走进水城县菌种场,该场办公室主任杨欢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及食用菌产业情况,菌种场就是食用菌成长的起点。
据介绍,水城县菌种场于2018年6月份开始修建,于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占地约140亩,菌种场内有58个养菌棚。该场计划年产5000万棒、日产17万棒菌棒,生产出来的菌棒覆盖了水城县19个乡镇,是水城县食用菌产业生产菌棒及养菌的主要场地。截止到2019年4月12日,该菌种场完成菌棒生产80.8万棒,已接种56.34万棒,平均日产2.4万棒,备有64万棒(900吨木屑及配套原料),7条装袋机平均日生产所需要人员65人。按照均价3.7元/个计算,每个菌棒除去成本利润8角左右,按照今年3000万棒的生产目标,仅菌棒生产一项,今年就可创收2400万元左右。
来到菌棒加工厂,工人们有的在套袋,有的在将包装好的菌棒扎孔,有的将菌棒推入灭菌柜……大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工序。菌种场的修建,不仅为水城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供应菌棒,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目前,每天在菌种场上班的员工有125人,其中贫困户25人,根据工种不同,每名工人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00元不等。“以前没有这个菌种场的时候,我在家里就是种地养猪,因为丈夫身患残疾,干不了重活,所以我从来没去外面打工过,一年下来的收入,能够吃饱就不错了,根本没有多余的。”正在给菌棒扎孔的工人顾明凤向记者介绍,今年年初,听村委会说加工厂招人,她提前就报名参加培训了,培训一个星期后正式上岗,刚开始还不太熟悉,现在已经算是熟练工了,工钱按100元/天来算,如今,生活改善了很多。
除了在杨梅乡投资建设菌种场,水城县还配套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4000个,布局在陡箐、比德、化乐、玉舍、新街、阿戛、杨梅、花戛、果布戛、勺米等10余个乡镇。在离菌种场不远的新街乡松林村境内,15个连体大棚、41个单体大棚已经建成投产。记者看到,在其中一个菌棚内,一个个菌棒整齐地罗列在钢架上,一朵朵棕色的香菇冒出了“头”,鲜嫩清香,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将采摘下来的香菇放入脚下的篮筐里。“从种菌场输入的菌棒,达10.2万棒,如今每天采菇人达25人,可采菌菇2100多斤,在市内就全部销售完毕。” 大棚负责人说。
据介绍,水城县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水城全县海拔落差较大,阶梯式温度差异的实际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种植,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合理规划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目前,菌种场的菌菇种类包括香菇、平菇、黑皮鸡枞、茶树菇、姬菇、袖珍菇等,种类齐全。